close
前言:

 小弟於01註冊多年,也報名過站上不少主辦過的試用活動,不過卻是首次入選試用資格,雖然自己本身不是狂暴型的跑者,也並非高跑量的先驅,但是對於慢跑的熱愛卻是與日俱增,所以感謝01與adidas聯合舉辦的試用活動,讓小弟能以自己的角度為大家介紹體驗過後的粗淺心得。
(累積至2014/8/7的跑量,尚未體驗ONE CUSHION)

開箱:

 8/7一大早收到就立馬上傳一張照片至01先和參與試用的跑友們分享一下收到的鞋款與衣褲,不過似乎是每位跑友們收到的產品型號與色系都不盡相同,不過小弟收到的鞋款確實是One Cushion 2.0,衣褲則是與運動版編史提芬吳所評測的支撐再提升 - Reebok One Cushion 2.0一模一樣。

 外盒非常簡約素雅而不花俏,去年ONE Series系列全新推出時,便以這款鞋盒作為包裝了,今年仍以Delta的新式Logo徹底讓Reebok絕地重生。

 新版的Reebok Logo,在去年所推出的One Cushion(下圖上),還可以看到在鞋身上斗大的舊式Reebok Logo,今年則是以全新的Logo完全取代於鞋身的部分了(下圖下)。
(以上圖片取自於google搜尋)

(以上圖片摘自於01編輯史提芬吳的評測文章)

 One Cushion 2.0標籤驗明正身,或許會有人驚呼US9.5對一般男性來說也太小了吧?但無奈我就是天生小腳,或許這也一直以來所跑不快的原因吧...Orz

 鞋子被佈滿著Reebok字樣的防塵紙包覆著。

 盒蓋內側的QRcode,不過實際拿iphone來掃描卻是失效的連結,拿老婆的手機來掃描亦是如此,這部分有點掉漆咧,不過Reebok在台灣似乎也沒有網站在經營了,只有Facebook粉絲頁在經營,產品訊息算是有點少,希望未來能夠改善或增強。

 不同於01編輯史提芬吳所評測的另一個色系,白黑紅三色穿插。

 鞋舌的部分也是新式的Reebok Logo標誌,鞋帶固定孔一般常見都是一個,而One Cushion 2.0是單編各兩個固定孔,更加牢靠,鞋頭的One Cushion字樣與內緣的小區塊三角形均有反光作用。

 側面正是Reebok所標榜的,獨創三密度一體成形中底,用來增強跑者們的運動效能;而官方粉絲頁所註明的,前段的R52所代表著推進區,用以反應衝刺,給予跑者們絕佳的衝刺能力,中段的T48代表著轉換區,用以將乘載的能量順利轉換,後段的C43為著地區,用以吸收避震,提供支撐的穩定性。

 用手指稍微按壓楦頭的部分,透氣網層非常的柔軟。






 由內往外可以清楚看見透氣網層的分佈,前段及中段的網狀形式不太相同,當下穿起來的感受非常舒適(僅試穿未試跑)。

 雖然One Cushion標榜著前中後不同設定的三個區塊,但區塊之間的銜接處,個人覺得製作上稍嫌不完美,應該可以在精細一點才是。

 後視圖,可以看見Delta的Logo及中央直線型的反光條及底部的FOAMFUSION字樣。

 鞋底的部分,腳掌部分圓形處所標示12.9數字,代表著我們在跑步時,腳的步伐會自然傾斜達12.9度,根據這個角度進而設計出更為順暢及舒適的跑步感受,前掌的Dmpr、後跟內側的Dura以及後根部的Ca也各司其職。

 鞋墊則標示著Cushion、Transition與Rebound的字樣,正是One Cushion的特點寫照。

 絕地重生-Reebok One Cushion 2.0
 
 

 這次的跑鞋體驗活動只能說Reebok非常大氣,除了鞋款外,連同衣褲一併大方的給予體驗適用,只差沒襪子了...

 這次的衣服是BAREMOVE超延展科技T-shirt,穿著起來雖然是棉質的感受,但是意外的非常服貼輕薄,不過我平常慢跑時還是以背心為主,這次體驗將是另類感受。

 短褲的部分,與我平常所使用的跑褲也相去甚遠,雖然腿很粗,但是平常主要還是以穿著飄飄褲為主,畢竟這種熱天跑超過5K後,下擺較長的褲子就會吸飽滿滿的汗水,這時候褲子就變得稍重,跑起來也非常的不適,所以這次的衣褲將可能是我稍微不能適應的地方了。
 


體驗心得:

 個人衣褲鞋正面實穿照,小弟身高176cm,體重79kg(硬是不想承認80kg),上衣衣著還好,短褲下擺幾乎接近膝蓋了,我開始擔心實際跑後的狀況了。

 側面照,短褲真的很像籃球褲,每一家運動品牌的size畢竟還是有些落差,一開始怕穿不下而選了XL的,實際穿過發現應該可以選L的,上衣也稍嫌長版了些。

 鞋子則是沒有太大問題,符合我的size,因為在報名此項活動前,還特地前往店家先行試穿才選定的,對店員還真是不好意思。

 後方照,自己平常都穿Titan的跑襪來搭配鞋子慢跑。


 側面照,一整個腿粗腳小啊,好奇怪的比例,天生腳小真是無奈。

 首先進行的PU跑道的體驗感受,特地跑到單圈有400公尺操場的大學進行實測,跑了三圈左右,PU跑道亦可謂跑者們的天堂,地質軟、回彈佳,每一步都顯得輕鬆自在,不費吹灰之力,讓你很悠閒的沉浸於慢跑的愉悅之中,徹底的發揮One Cushion的推進、轉換及避震的功效,照片的右腳似乎就是所謂慢跑時會自動傾斜12.9度!?

 節錄一小段影片,影片中應該不難看出我所提到褲襬飄動的情形,真的非常的不適應,對於長時間跑步來說真的是一項負擔。

 木棧道測試,剛好校園裡有約150公尺左右的木棧道,測試一下短距離的折返跑六趟,木棧道並非常見的跑步環境,跑起來感受非常特殊,因為它並非平穩的質地,隨著左腳下壓,右腳彈起,反覆交替著,不過那種回饋的感受並沒有PU跑道感受來得明顯,因為木棧道下壓後再彈起的能量並非規則的,就以慢跑的實質效率來說是不及PU跑道的。


 最後測試的項目是柏油路實戰,這也是路跑活動最真實的環境,即便是柏油,每個地方鋪設的質量,差異可小可大,而且慢跑鞋對於柏油路的使用,磨耗量會稍微快一些;這次簡短試跑也是約1km左右,充分發揮了One Cushion的三項特性,每一步都扎扎實實的完成,腳底與鞋墊的接觸密不可分,踏上柏油後的觸底反彈,能量釋放及轉換,切換得相當流利,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感受,不過也必須實說,這僅僅是1km的簡短體驗,小弟還是會以長時間的測試來佐證這雙全新One Cushion的優劣。



 感謝老婆與女兒在父親節這天下午陪我進行測試,除了測試新鞋感到榮幸之外,也與老婆和女兒共度一個快樂的午後。

 就在晚間享用完父親節大餐之後,哄完女兒入睡後見機不可失,馬上再度換上Reebok所提供的裝備出門夜跑,並趕緊消化大餐之後可怕的熱量,本想直接進行路跑測試,但是考量到時間已晚加上時為農曆七月半,還是到附近學校操場上跑吧。

 今晚進行簡短的10k訓練,時間一小時,速率為每公里六分鐘左右,比總平均快了約15秒,也許是大餐吃得太多感到罪惡所以特別努力,但不可否認One Cushion幫了很大的忙,再次驗證他的推進、轉換及回彈的功效真的很棒,讓我能跑出優於平均的速率。

 當然,有比較才有進度,缺點的部分就我個人感受的部分也稍稍說明,鞋款的部分還是跟我現行款的一樣,跑完10K後還是濕了,並沒有刻意放大這個缺點,但是所謂的透氣,其實如果要就跑馬而言,終究還是會濕的,包括我現役的兩雙鞋款也是,要不然就不會在跑馬場上看到不少跑者都會再多背一雙跑鞋及襪子在場上征戰,尤其在這種炎熱的夏天,即便是夜間慢跑也是如此。

 上衣,
BAREMOVE超延展科技T-shirt,有著Movement Zones、Cooling Zones、Playice等獨門技術,輕薄、快乾,今晚刻意不貼透氣膠帶或擦凡士林,右邊還是燒乳頭了,有點痛,但誠如前述,並非完全否定掉這件專業的跑衣,或許只是他不適合非常容易流汗的我,我還是較喜歡排汗式且短版的背心。

 短褲,是這次活動三項品件裡最大打折扣的,因為太長了,跑完4k後,已經吸滿飽飽的汗水了,褲襬與大腿不停地拍打著,8k之後更慘,我必須自己手拉著褲頭才能完成10k,這件褲子溼慘了,一直往下掉,因為平常的訓練量都是10k起跳,所以堅持完成10k。

 距離測試截止日還有約五天的時間,這段時間會再找個兩三天反覆測試,測試的衣褲也會與我自有的裝備做個測試比對。


跑鞋評比:

 目前服役的鞋款共有兩雙,Wave Rider 16以及GT2000,這兩款系列分別是Mizuno和asics的長青樹系列,都已經發展到10年以上了,反觀One Cushion就真的是小老弟了。 

 Wave Rider 16比GT2000早買3個月左右,不過其實已經跑破1000km了,只是當初買的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所以前三個月跑的都沒有記錄,當初會買Wave Rider 16是因為看上他鮮豔的配色外型,殊不知他根本不適合我,
而是在跑完日月潭環湖29K後得到慘痛的教訓才決定買GT2000的,GT2000也是足測後才買定的,事實上不管是mizuno或是asics的足測,都是判定我需要高支撐的鞋款,因此Wave Rider 16我都僅僅拿來跑PU跑道而已,在柏油路面跑長距離,後半段腳底都會感覺強烈的不適,最近也打算將Wave Rider 16退役了,且我個人認為如果每個月的跑量有達120-150公里左右的跑者,能有三雙鞋子替換是最合適的,而One Cushion和GT2000給我的感受其實是不分軒輊的,畢竟就Reebok的主打文宣而言,我認為他是高支撐鞋款無誤。

 隨著慢跑人口日益增多,我相信不只是在台灣,全球各地應該都是蔚為風行,而Reebok也因此重返市場,除了致力於研發更多鞋款之外,我希望Reebok也能像asics或adidas一樣,能夠有屬於自己專業的動靜態足測,讓消費者能夠確實的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鞋款,進而跑出最好的效率及成績。

售價:GT2000 > One Cushion > Wave Rider 16
外型:One Cushion > GT2000 > Wave Rider 16
PU路感:Wave Rider 16 > One Cushion = GT2000
柏油路感:
One Cushion = GT2000 > Wave Rider 16

 上述的售價為個別的官方定價(無折扣),而外型及路感方面則是純粹個人的感受,Wave Rider 16真的很耐,跑約1000km了居然底部沒有磨耗的痕跡,唯獨內墊與襪子的摩擦已經會讓腳底產生水泡了,本來想買一雙新的鞋墊來替換,但又怕起水泡並非這個主因;而GT2000跑約近800km,前掌外緣及後跟外側已經有很明顯地磨掉的痕跡,左腳前楦網狀的部分也破洞了,接下來One Cushion剛好銜接上新的跑鞋主力,自從3/9完成北馬櫻花初馬後,直至今日已經六個月沒參加過路跑活動了,除了天氣熱之外,賽事的挑選也是主要考量因素,希望非常適合跑馬季節的秋冬趕快來臨,已經等不及穿上這雙One Cushion再拿下4-5面完賽獎牌了,也希望One Cushion能夠讓我在下半年的賽事中有機會破自己的半馬及全馬P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景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